| 首页 | 新闻动态 | 教育基金会

日新奖励基金第二届“化育奖”颁发

11月11日下午,我校颁发“日新奖励基金”第二届“化育奖”,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强等30位教师获得奖励。教师工作部和教育基金会共同在博远楼视频会议室召开“博远茶叙”座谈会,获奖教师代表、2020年新入职教师代表畅谈学习和传承日新精神,汲取榜样力量,弘扬师德师风。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张益铭主持座谈会。

陈日新书记1984至1994年间在我校任职,团结全体教职工筹建新校区、建设现代化学院,一心为了学校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他的事迹和品行令1985级研究生校友刘廷儒深为感动。2016年1月刘廷儒捐资壹佰万元人民币设立“日新奖励基金”,用于奖励品格优秀的在职教职工和在校生。

座谈会上,外联处处长、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喜玲追忆了陈书记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的高尚品格,并通过三个故事分享了日新奖励基金建立的缘起和承载的价值。她谈到,师者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就是最好的德育。吴炜华老师因陈书记的无私而放弃了更好的待遇留在学校,刘廷儒校友因陈书记的无私而捐资助教,师友深切追思陈书记,这些善举又感召董久昌院长之子董宁捐资设立“董久昌基金”助力学校育人,陈书记的精神在不断被传递。

赵喜玲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发“化育奖”证书。

随后,杨世忠、刘黎明、陈蕾三位受表彰教师代表,汪雅倩、郭年顺两位新入职教师代表先后发言,就传承日新精神、弘扬师德师风进行了交流。

会计学院杨世忠教授谈到,1985年与刘廷儒同年进入北京经济学院开始研究生学习,近距离感受到了他知恩图报的品质和经世济民的抱负。杨世忠指出,高校以育人为本,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所有部门的价值体现;育人须注重成效,教师要做到对教材和教学对象两个“吃透”,并以“身教”支撑“言传”,把一棵棵“幼苗”培育成“参天大树”、栋梁之才;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,只有深入实际,做科研才能有底气、接地气,教学才能融会贯通,达到好的教学效果。

统计学院刘黎明教授对陈书记的故事表示非常感动,并说学校建设是大批前人努力工作成就的,在前人创造的良好环境里,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。她谈到自己从教近40年来,深深热爱教育事业,以敬业为根本,一直坚持不断学习、与学生共同进步,日常指导中严格要求学生并注意呵护他们的自信心,细心照顾困难学生,把教师当作最幸福的工作。

财政税务学院陈蕾教授谈到,师德养成是需用整个职业生涯来精雕细琢的。她回忆了在赵仑教授追思会上受到的触动,赵仑教授真心热爱教育、把教育当作毕生事业去追求和奉献,倾尽丹心育桃李,给师生树立了楷模。她表示,青年教师应把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均衡发展作为至高目标,努力去尝试。

2020年新入职教师代表、文化与传播学院汪雅倩老师表示,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,作为教师,要在道德修养、职业修养和业务水平上进行自我提升,牢记使命,争取做一个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教师。

新教师代表、工商管理学院郭年顺老师用历史感、热爱和期待三个词汇表达了感受。他表示,首经贸的师德师风是在历史传承中积淀下来的,教师只有热爱本职,才能焕发出师者应有的风范,他期待通过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、方法不断提升。

我校优秀教师、师德先锋和育人标兵两年评选一次,获奖者同时获评“化育奖”。首届“化育奖”于2018年10月校友值年返校大会上颁发,20位教师获奖。